你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母%> ---> 36-薅专业瞬原

 关于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学校各处(室)及实习工厂: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19〕18号)、《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 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教职办〔2021〕7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 我校中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现就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请遵照 执行。
  一、目的意义
  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 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 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 基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相 当一部分专业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 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链现代化基础上,教育部于2021年03月,修订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中职教育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调 整和优化升级。2022年10月,颁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 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专业内涵,我校现行培养方案是依 据教育部旧版专业目录编制,已滞后于产业和新版专业目录和简介, 亟需修订完善。因此做好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对于对标国家标 准、促进专业建设、明晰专业内涵、明确培养目标、规范课程设置、 深化三教改革、服务学生发展、提高培养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服 务产业发展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就业升学并重”的育人理念,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和学校办学特 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师、教 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 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 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 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和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
  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 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 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体现职业教育特 色。
  (四)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
  紧跟陕西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 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 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与反馈。
  四、基本要求
  (一)专业定位要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 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切实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 能够获得个性化发展和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
  (二)培养导向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培养方案修订要围绕《学校十四规划》提出的“突出服务航天 制造和乡村振兴的办学特色”,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促进产业转型 升级,体现高端、智能、绿色、低碳理念,突出数字技能、绿色技 能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课程设置要支撑培养目标实现
  要科学选择典型工作项目,从岗位需求出发,遵循生产、工艺演进规律,按照技能方向及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设计课程,形成以典 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项目化新型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 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四)课程内容要突出针对性与适应性
  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根据行业企业发展 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要 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注重以真 实工作过程及其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及职业情 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过程中作出判断并采取 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考虑数字化时代对工作岗位的影响,全 面改造升级传统课程。
  (五)教学活动要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实施“三教”改革的基本共识, 激发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三教”改革。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学习 基础和特点,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 长、务实管用,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引 导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六)教学目标达成要以职业标准、行业规范为参照
  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 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科学确定教学要达成的知识点、 技能点,使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以便 能顺利入职入行。
  (七)教学资源要丰富多彩
  注重引进鲜活的生活和生产实境材料,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 化技术手段,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活动中,建立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联系,让教学的表 现形式更加直观、形象、多元。
  (八)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学习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 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家长、行业和企业参与。注重校内评价与 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及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教 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 合。
  (九)促进中高职有机衔接
  坚持就业升学并重,根据产业对不同类型、层次人才的需求和 生源基础,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业升学并重”的育人理 念,对接相应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人 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合理确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接续专业,明 确学生的学业进升路径。
  五、关键环节
  (一)课程设置
  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 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教职成厅〔2019〕6号)文 件精神,制订有符合国家规定、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规范课程设置,每学年安排40周的教学活动,各专业总学时数不低于3000学时,
  课程设置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开齐开 足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 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为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物理、化学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 等课程为限定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 不低于1000学时;
  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 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 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选修课教学时数不少于 总学时数的10%;
  专业课程由7-9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方向课程组成, 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有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色 课程;根据行业企业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接最 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动态 调整课程结构,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课程内容,开发适应需要的模块化课程;建 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设立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 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 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精神的培养; 建有完善的学分管理制度,体现学生多元化成才理念,一般以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将学生取得的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有关职 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已掌握的有关技术技能,按一定规则折算为学历教育相应学分。
  (二)教学模式
  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 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建立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对接 落到实处;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及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 全面贯彻落实工学结合思想,建立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形成自身特色,工学结合成效好;能有效运用校企资源实施人才培 养,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健全,目标一致,职责分明,协作到位; 教学中能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人工 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教学;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 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 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 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三)实践教学
  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研发模 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与技能大赛深度融合, 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或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将 国家职业标准、岗位能力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入专业 课程教学;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开展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 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 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 探索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改革;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 动。
  (四)教学条件
  在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 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基础上,依据陕西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方案》《陕西省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陕教〔2022〕103号) 要求,确定相应专业所需技能实训室和实训设备配备标准。根据需 要从行业组织、企业和事业单位聘任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专业课 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课教学任 务,聘请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
  (五)教学评价
  成立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 培养方案确定的每门课程应有课程标准,随培养方案同期编制;教 学检查贯穿教学工作全过程,建立巡课和听评课制度,监督执行教 学纪律;完善教学评价和反馈制度。评价内容设置多维度、项目化, 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评价内容符合学生实际;评价方式多 样化,更多采用项目与任务实施、成果展示等评价方式,有效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
  (六)毕业要求
  学生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拓展课 程或专题讲座(活动),获得170个学分、德育学分60个,方可毕 业。
  六、进度安排
  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1次,确保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经济社会变革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 的变化要求,确保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 纳入课程内容。各年度时间安排如下:
  (一)完善修订小组(2023年1月1日-1月31日)
  由各专业组长牵头,专业专任老师、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组成, 邀请合作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职业院校相同专业教师组成 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二)深入开展研讨(2023年2月1日-2月28日)
  各小组要进行研讨交流,统一思想、确定目标,深入研究兄弟 学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明确思路、方法和进程,确定工作 方案。
  (三)广泛进行调研(2023年3月1日-4月30日)
  各修订小组要深入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高职专业 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查找当前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 题,为培养方案修订奠定基础。
  (四)修订培养方案(2023年年5月1日-5月15日)
  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系统研究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 需求及教育部有关规范性文件要求,修订培养方案、形成《培养方 案初稿》,再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反复论证、修改,形成《培 养方案评审稿》。
  (五)组织论证评审(2023年年5月15日-5月31日)
  修订小组组长负责,召开本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培养方案评审 稿》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方案。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培养方案审定稿》。
  (六)审定与公开(2023年6月1日-6月15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党支部会议审定通过后,由学校官网 向社会公开(长期),接受社会监督。
 
 
 
附下载:36号-关于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